刚过不惑之年的曹征(化名)是家里的顶梁柱,职场的拼搏与家庭的责任,让他疲惫不堪。本以为休息一下就能恢复,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发自闭,与他人渐渐隔绝。当家人劝他去医院看病时,他却迟迟不敢迈出这一步。
由于错误观念,很多人不愿承认自己患抑郁症。这种令人困扰的感觉就是“病耻感”,它源于社会的污名化。当患有抑郁症的人被贴上“危险”“矫情”“无能”等标签,而非被视为身体不适时,这就是污名化。很多时候,患者接受了这些偏见,开始“自我污名化”,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这会使病情恶化,甚至酿成自杀等严重后果。要摆脱抑郁症,首先要摆脱自我污名化,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处理方法:
不要把自己等同于疾病。病耻感的根源在于,我们把抑郁症当成了自己的全部,不自觉地认为生病后自己就成了“坏掉的人”。实际上,我们并非等同于疾病。所以,与其说“我是一个抑郁症患者”,不如说“我有抑郁症”。
不要接受他人的偏见。“正常”的定义权并非在那些随意评判的人手中,只有精神科医生经过面诊后才有诊断权。我们没有伤害任何人,不必站在被告席上。另一方面,即使消极、悲观甚至生病也是人的一部分,如同有白就有黑。所以,把他人的偏见当作他们的问题,而非你的问题。
抑郁症很普通。全球约有2.46亿人患抑郁症,大概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抑郁症。身体会生病,心理也会生病。抑郁症如身体生病的感冒一样正常。
讲述你的故事。当我们认识一个患有抑郁症的人时,会发现它并不可怕,反而更加真实、值得关注。你可以选择向信任的人透露一部分自己的生活。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患抑郁症,或者产生严重的抑郁情绪,作为家人,我们可以这样做:
给予患者足够的倾听和陪伴。耐心地听患者倾诉内心的痛苦和困惑,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重视。不要强迫患者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尊重他们的治疗意愿和隐私。
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生活。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的生活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和身体状态。例如,每天一起散步、健身,一起准备健康的饭菜。
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抑郁症患者往往会自我否定,家人要善于发现患者的优点和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康复的动力。
同时,家人也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照顾抑郁症患者可能会给家人带来一定的压力,所以家人也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抑郁症并不可怕,只要患者摒弃病耻感、积极接受治疗,家人给予支持和关爱,就能走出阴霾,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宁静,重新拥抱美好的生活。
(改编自公众号“小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