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就接受文化的影响,最初是父母长辈、家庭,之后是学校、老师、社会。人是环境的产物,也就是文化的产物,出生时的我们就像一张白纸,来到这个世界,经历了降生时的恐惧后,就每天都处在文化环境的影响中。我们的性格,除了遗传基因以外,更多地来自于父母家庭的影响,好的养育滋养一生,不好的养育则可能让我们一生都有阴影,让我们终其一生一叶障目地去寻找补偿,不明白除了伤害之外,生活对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和自我实现的可能。
“一个人,对自我的剖析与认识越深,就越能活得明白。”至今想来,我的童年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度过,在奶奶的溺爱与父母几乎缺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父母忙于劳作,不懂得怎么给予孩子爱,认为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但幸运的是,自然给予了我很多成长的资源,父母的勤劳与朴实也给予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小伙伴们河边抓鱼、田边地头抓蜻蜓,看蚂蚁搬家,采野花野果……这一切都成为童年美好的记忆。我母亲性格急躁,父亲言行朴实,话不多,是村里的会计,做得一手好账,几次在县上的比赛中获奖,父母关系很好,几乎从没见他们吵过架,在这种环境下,我还算健康地成长起来了。
1.恐惧之心
“你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不要到外面去,有老虎(鬼怪)会抓你!”小时候,我经常听到这类恐吓的话,现在想来,我幼年胆子非常小,与这种生活环境的影响是有一定关系的。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人会恐惧,动物会害怕,合理的恐惧对人来说是好的,“举头三尺有神明“这种敬畏之心也是基于一种恐惧,它会让我们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有些恐惧却是负面的,让人充满了焦虑、害怕,束缚住了人的头脑与行为,甚至影响到生活、工作或学习。
村里有一老屠夫,逢年过节为村人杀年猪,总会在酒桌上给大家讲他走夜路遇鬼的故事,作为小孩,我们又害怕听又想听,以至于幼时让我夜晚睡觉都怕关灯,怕黑,总感觉能看到黑暗中浮游的东西,有时,还会盯紧一根挂在房角的稻草,想象用意念的力量让它动起来,现在想来,幼时的我,似乎有些神经质(或是轻微的神经症),应该是我的成长环境施加了太多让我感觉神秘恐惧的东西。
伴随这种体验,长大了,我也会怕死去的人,怕走夜路,这种文化氛围对我带来的影响是一生的,即使成人后,也会怕黑,有时,一种下意识的恐惧真让人抓狂。我之前认识一位朋友,他曾经因为身体有一个地方,一想到就痛,四处求医,而事实上却是癔症。他信基督教,曾经还说自己能预测天气,我们当然是不信的,联想到他讲过,小时父母上班,没人带他,父亲经常将他一个人锁在家里……症状不是平白无故找上门来的,它来自缺失、恐吓、压抑、剥夺、控制……尤其在我们幼年,不具备辨识能力,来自父母和周围不好的文化会植入我们潜意识深处,如果不觉察,就会一生都受到它无形的控制。
觉察我的恐惧,可能来自几方面:1.幼年爱的缺失。2.成长环境的影响。3.人与生俱来追求意义与价值的需求,“一个人之所以怕死,是因为没有充分地活过”,死亡焦虑之于我,之于大多数人,也是一种对自我生存状态的不满意。“一切恐惧下有一个根本的恐惧:我们不是上帝,我们并不完美,我们出于尘土,还将归于尘土。”通过学习,让我得到反思,自己的孩子尚年幼,我不会用恐吓性的语言对她,不会给她植入更多的鬼神形象,而会给予她更多的爱和积极正向引导。
2.光影交错
人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人不是神,是不完美的。文化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让长大后的我们,成为了性格、认知、行为、命运各不相同的人。尤其在孩子年幼时,学校、家庭、父母对他的影响尤为重要,目前,我们普遍处于一个“求好的社会,而缺乏求真的觉悟”。
孩子在幼儿园,老师担心孩子乱动,要求所有孩子都必须背着手坐着听课,这个小细节,在我看来,体现的就是对孩子天性的束缚,就是“求好”,孩子天生好动,这种束缚总让我想到犯人,曾经听到一个不知是否属实的典故,说是以前,四川由于战乱和瘟疫死伤无数,掌权者就把湖南和广西的人反绑着手,抓过来发展四川,从那时开始,因为被反绑习惯了,四川人就喜欢把手背在背后。当然,这可能只是一个编出来的故事。但从这个故事里,不难看出对人性的控制与强求,孩子天生好动,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追求整体效果没错,但却可能束缚或压抑天性。很多事物都有正反两面,规则有时是必要的,但如果为了“求好”,而忽略真,压抑真,我们就需要衡量这个规则,是否必须要以压抑真作为代价。
一个社会,一个人,如果不承认真实最有力量,不承认光影交错才是事物正常的状态,只允许阳光,不容许阴影,阴影得不到正常的流动与宣泄,只可能暗中越积累越强大,成为“心魔”,反噬“光明”。“症状是一种强求,疗愈在自然”。一个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在他成长的路上,父母和学校是求真,还是求好,是接受他真实自然的状态,还是只允许他好,很可能影响他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非常喜欢“流动”这个词,流动的才是自然的,创造的,鲜活的。关于态度的疗愈,就是不强求,不控制,不打压,允许别人有不一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允许他人表达真实的感受;允许一个孩子在相应的年龄段表现出本真的、自然的状态;允许自己、他人和孩子会犯错;相信孩子有自我实现、向上追求的内驱力,为他创造条件,随势引导,才是这个普遍“内卷”的社会,我们做父母的需要反思的。
3.自我角色
人生是一出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演员,不过,我们出演的是自己真实的人生,每个人的脚本都是在自己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写成的,我们也像一台被设计好了的电脑,这个高明的“设计师”就是我们所处的文化,包括社会传统、群体无意识、父母养育、学校教育……
一个人是活成了真实自然的自己,还是活成了被设计好的角色,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人的自我觉察程度。几年前,我认识了一对夫妻,他们相爱相杀,几分几合,这个丈夫总是家暴妻子,而妻子每次都声泪俱下,说要与他彻底分开,但隔不了多久俩人又在一起了,一切又回到原来的状态。那时不明白,为什么还有主动找打的人,明知道他打你,还一再回去找他。通过学习,我明白了施虐与受虐的关系,明白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无意识行为模式,如果不觉察,就走不出它的“怪圈”。任何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心理动机,而这个动机的产生,就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有时,这只是一种模式,有时却已经形成了深层的角色,造就了人的命运。比如,这位总回去找打的妻子,她的受虐或施虐的角色,如何才能突破这种被诅咒了的角色,除了有意识地觉察,进行自我文化更新,文化重建,别无他法。
每个人在每件事上的认知、情绪、行为,都有自己的反应模式,而这个模式是很难觉察的。前段时间,孩子缠住我,要我陪她玩,我控制不住想发火,就冲着她吼了一顿,孩子委屈地哭了,这种状况接连持续了好几次,冷静下来,我反思自己,怎么会控制不住心里的怒火,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当然,这只能是我的问题,是我的情绪反应模式,我这个反应模式来自哪里?为什么我会不知不觉就这样?往前追溯,我看到了“代际传承”,也就是家庭文化对我的影响,虽然我不喜欢被责骂,但潜意识里却认同了我母亲,并成为了她。通过学习,让我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伤,让我有意识去拥抱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去尽可能减轻对孩子的影响。
还有很多人,很多事,表象的背后有其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学习心理学。否则,只能蒙昧地循环一种被人伤害或是伤害他人的模式,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洗衣机里的衣服一样,被带动着旋转,无法活出自我,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而通过学习,让我学会“跳出洗衣机”观察自己,通过觉察之光,去真正确认自己,去反思文化对我的影响,尽可能去更新,去改变,去成为一个“新造的人”,虽然这条路很难,也很漫长,很曲折,但庆幸的是,我走在路上……
(集团人事行政部 陈沫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