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美乐之窗 >>2022年第222期 >>第3版 03美乐视点 >>当心孩子太乖顺
美乐之窗 2022年第222期 第3版 03美乐视点
当心孩子太乖顺
     父母养育孩子,有一个基本的期待,就是孩子听话。在父母看来, 听话的孩子就是乖孩子、好孩子。孩子做得好,父母会夸:“乖。”孩子做得不好,父母会说:“不乖的孩子,爸妈都不喜欢。”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如果孩子太听话、太乖顺,父母就要当心:乖顺的孩子可能会出问题。
  探索心理障碍的根源,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的事实:许多在父母眼中、在所有的人眼中一直乖顺的孩子,后来出现了心理困难和行为问题。对此,父母感到十分震惊和困惑,孩子一直都很听话,怎么会变成这样?父母之所以震惊和困惑,是因为他们内心里有一个假设——听话的孩子不会有心理问题。其实不然。
   十几年前,我在一所大学教书,班上有个女生跳楼自杀了, 惋惜之余,所有人都为之惊愕不已。这是一个教授的女儿,这里的许多老师都认识她,大家谈起来,共同的印象是她自幼就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人们常常看见她跟着母亲到图书馆,安安静静地看书,很少跟同伴玩耍,从小学到大学,她一直都是好学生…… 

当时我是这个班的任课教师,发现这个女生行为有些异常,便向系里做了汇报,但系里的领导和老师都对我说:这不可能,这孩子是我们看着长大的。一个月后,她从宿舍楼顶跳下来了……

后来我从事心理咨询,总要去了解当事人的成长经历,我常看到: 从一个个家庭里,走出来一个个乖顺的孩子,他们遇到了心理的困难,走进我的咨询室。我渐渐体会到:一个孩子太不听话,这是问题, 却是看得到的问题,因而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给予适当的干预;一个孩子太乖顺,其实也是问题,却往往是人们不大看得到的问题。因为不易看到,问题就会在暗中累积,一旦爆发,就成了大问题。考察心理障碍的发生根源,许多人的症状背后都有一个“太乖”的成长经验。

太过乖顺的孩子往往成长于控制过多的家庭环境中。在许多家庭里,父母喜欢替孩子做主,不太顾及孩子的意愿,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孩子总是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发展不出自主的能力,却产生了心理的障碍。而孩子的心理障碍,简直是他们用潜意识选择的武器,用以打垮那些骄傲而强大的父母。当孩子发展出心理症状,情况一下子就颠倒过来了:过去,这个家庭里没有自由的空间,现在,孩子却可以任性而为,把家变成了发展症状的空间;过去,父母对孩子过分控制,现在孩子控制了父母;过去,乖顺的孩子什么都不敢做,现在他们能做出一些惊天动地的举动,让父母威风扫地、颜面丧尽。例如,一个自幼乖顺的女儿到了高中时期,简直毫无判断地跟着一个骗子逃离家门,用父母的钱养了骗子几年,直到这个骗子在某一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曾接待一位27岁的女子,发现她身上有一种明显的冲突——一边前来寻求咨询,一边在咨询过程中抵抗一切。在谈话中,她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在20岁之前,我从来没有犯过任何错误。”探索发现,“从来没有犯过错误”的意思是,她在20岁之前一直是父母乖顺的女儿,父母说什么,她就去做什么。我们要问,听父母的话就不会犯错误吗?原来,对于乖顺的孩子来说,听父母的话,如果犯了错误,那是父母的错误,自己不用承担后果,就等于自己没有犯错误。我们就可以设想,一个20岁之前如此乖顺的孩子,到20岁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呢?她选择用症状对父母发起反攻——从一个不加选择接受一切的乖顺儿,到一个不加选择反抗一切的病人。过去,她以为听别人的话,能够成为好孩子;现在,她以为不听别人的话,似乎是在做自己,其实二者都不是真正的自己。

家庭环境的威胁,会使孩子变得很乖顺。在许多家庭里,父母时常会用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对事情做灾难化的预测。例如,他们很容易对孩子说:“如果考不上大学,将来只能到大街上扫垃圾。”这话里既有威胁,也有偏见。太多的威胁使孩子在现实中不敢尝试,他们想去做某件事,立刻会想到各种负面的因素,以致事情还没开始做,就已经在头脑里放弃了。许多人很难穿越这个自幼在头脑里形成的“阴暗走廊”。
  还有一种行为上的威胁,如家庭暴力。据一个女性求助者回忆,在她幼小的时候,父亲经常殴打哥哥,使她心里感到非常害怕,因此从小到大,她在父母面前总是十分乖顺。在她的头脑里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恐怖观念:不乖就要挨打。后来,当事人在人际关系上出现严重的困扰一一害怕得罪别人,处处讨好他人,想让每一个人喜欢她,因此总是压抑自己、过多隐忍,但在心里对人不信任,甚至怀着怨恨。这种自我冲突持续太久,使她陷入了抑郁状态。

乖顺的孩子因为接受了许多自己不情愿的东西,这些东西又慢慢沉潜到潜意识层面,在那里累积成为一个负面的情绪源,其中充满了恐惧、怨恨、敌意等,而这些情绪会导致各种极端的行为。有些人用这些情绪来攻击自己,称为“自惩行为”,有些人用这些情绪攻击他人,称为“他惩行为”。

有一个年轻的女子,在新婚几天之后突然在家中消失,只身跑到外地去实施自杀,被救下来之后,前来接受危机干预的辅导。后来她意识到,事情之所以闹到这个不可收拾的地步, 根源是她那逆来顺受的性格。她从小就是一个乖顺的孩子,从来都不敢违背父亲的意愿,心里又十分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时有人给她介绍对象,她在相亲之后心里很不情愿,但怕父亲发火,也怕村里人说“你有什么了不起”,就不敢明确拒绝对方, 只是在暗中用各种理由推迟婚期,当到了无可推脱的时候,她只好在心里对自己说:“人家都可以这样过下去,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就这样,在家人的安排下,她进入了一场没有感情的婚姻,结果还是忍不住逃出家门,想找个地方一了百了。

生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人生成长的条件是这些需求得到了适当的满足,而症状的发生是因为正当的需求受到过度压制和剥夺。

有一个人因为患焦虑症前来求助,从他的讲述中我发现, 他在幼年时期,正当的需求受到父母的过度压制,因而在他的内心里形成这样的冲突—— 父母不让他看电视,他就不看电视, 但心里总想着电视;父母不让他跟别的孩子玩,他就不跟别人玩,但心里总想着跟别的孩子玩;父母把他关在阁楼上做作业,但他听到楼下树林里孩子们玩耍的声音,看不进书,就一个人坐在那里玩火柴,一根一根点燃,拿在手里看着它们一根根熄灭。后来,当事人发展出焦虑的症状,我们发现,这焦虑症状原来是从幼年时期外在压制与内心反弹的冲突中转移而来的:“现在父母不让我焦虑,我自己也想不焦虑,但控制不住要去焦虑,而且我都不知道为什么焦虑。”

许多心理症状显示,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他的正当需求受到压制或剥夺,会在他的内心形成一种空缺,日后他会不顾一切地寻求补偿, 但那空缺简直是欲壑难填,不管怎样的补偿都无法满足,于是这种过度的补偿行为就变成了症状。

乖顺的孩子也可能是从父母过度的赞扬声中塑造出来的。一个孩子,因为表现得乖,就得到了赞赏。为了不断得到赞赏,他总要去表现得很乖,最后就把自己变成了乖乖儿、乖乖女。这样的孩子可能会为他们的“乖”付出成长的代价。从小到大,他们为了在别人眼中成为好孩子,为了获得好评价,会牺牲自己的意愿,牺牲自己的想法,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态度,不能按自己的心愿去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他们害怕犯错误,担心因错误而失掉好评价,会将自己限定在一个地方,不敢做出尝试,因而失掉许多宝贵的成长经验。

在许多家庭里,导致孩子太乖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父母之间存在巨大冲突,或因养育孩子的观念与方式相反,或因感情不和,一直争吵不止。孩子生活在这种冲突的夹缝里,会感到很不安全,会担心父母离婚,害怕双方都不要他。出于安全的考虑,孩子会让自己变得很乖,试图两面讨好,甚至想象,因为自己是一个乖孩子,父母会因他的缘故能够重新和好或不再吵架。孩子在这样的冲突中生活得久了,会养成首鼠两端、患得患失的思维倾向,甚至形成强迫型的心理障碍或人格障碍。

所以,孩子不听话,让父母操心,孩子太乖顺,父母却要当心。

 本文摘自王学富《成长的路》

Copyright 2010 © 四川美乐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巴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