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人生有三难,认清自己很难,改变自己更难,成为自己最难。”之前,因为认知局限,我认为一个人生来就是为自己而活,想做什么就去做好了。但随着年龄增长,才发现原来并非如此,我能否成为自己,与我所在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的觉察意识、认知水平有很大关系。
我所处的特定文化环境以及社会群体的集体无意识,从小到大浸透着我,很多时候,我就像一部被写好了程序的计算机,按照既定的指令在运行,自己却浑然不知,除非我有足够强大的辨识力,能够认清那些影响是好的,那些影响是不好的,做到弃恶扬善,取长补短,活出一个能自我实现,同时也能接受自身不完美的真实人生。
这样的境界,在王学富老师的书籍《成为自己》中有更形象的描述,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
“有两颗苹果树,长在原野里。这一年,它们都开始结苹果。其中一棵,第一年结了10个苹果,它很高兴,但有人来摘走了9个,它就很生气;一气之下,第二年它只结了5个苹果,竟有人来摘走了4个,苹果树更生气了;到了第三年,它就不结果了。至今,那颗苹果树还在那里生气,一直不结果子。
而另一颗苹果树,第一年结了10个苹果,它好高兴。有人来摘走了9个苹果,它更高兴了,觉得自己对别人是有用的。第二年,高兴之下,它结了50个苹果,又有人来摘了45个。这颗苹果树高兴不已,原来人们这么喜欢我结的果子啊,第三年,它结了100个苹果,就有更多的人来……至今,这颗苹果树还在那里,每年都硕果累累,而且它很快乐。”
对这则小故事,我有几点关于个人成长的感触:
首先,我看到了一个能充分成为自己、实现自己和一个不愿做自己的对比鲜明的意象。苹果树的本能就是结果子,如若不甘于结果子的本能,而去计较谁摘走了果子,摘了多少,在比较心上面做无谓的能量消耗,将时间浪费在嫉恨与愁烦之中,我就无法实现更多的人生可能性,也无法活出自身的蓬勃。
其次,认知和心态决定了我是否能活出自我,舍弃就是得到,给予就是收获,只有具备这种意识的人,才会从付出中得到。《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之前不懂这句话,但通过苹果树的意象,我似乎明白了:你越是有心,越是有能量,就越多加给你,即“越努力越幸运”;而你越不去追求就越没有,甚至连从前已得的,也要被收回去。比如少结果子的树,所结的果子从10个到5个再到4个,甚至不结果子了。
再次,一个人不能孤立地存在于世,我们需要积极地与周围的事物发生链接,爱结果子的苹果树以苹果为介质与他人发生链结,同时,也从这种链结中“交换”到肯定与认可的能量,这种能量形成了良性循环,又促使它更多地结果子,更充分地实现自我生命的蓬勃。
我还看到:一个能成为自己的人,他的情绪一定不是掌控在别人手上的,也不是从与别人的比较中得来的,而是他自身就具备“独立地”高兴或不高兴的能力。这颗苹果树,“第一年只结了10个苹果,它也很高兴”,虽然它具备结100个苹果的能力,别的苹果树很可能比它结得更多,但这些都不成为影响它高兴或不高兴的因素。知道自己是谁,认清自己,为自己找准定位,是小草就努力生长,是鲜花就尽情绽放,如果我们本身是一颗苹果树,却非要去干“迎客松”的行当,当然也可以,但却会显得违拗与不自然,难以得到最蓬勃、最自然的发展。
一个能做自己的人,一定是遵从本心,用心生活的人,他在意的不是事情的结果,而更在意过程中的本心。我相信,这棵爱结果子的苹果树,即使长在深山无人识,它仍然会自得其乐地结果子,因为结果子是它自然的本能,它不是为了有人摘才结的,它是内部有果子需要生发出来,就像“鸟儿为什么要唱歌,因为它有一首歌。”“万事相互效力”,它不刻意为别人结果子,但果子结出来,总会惠及到需要的人或动物。记得化妆品公司有业绩突出的伙伴说过一句话,她说,她之所以能完成任务,就是只管全力向前冲,不去想结果,结果自然就来了。
我还看到:一个能充分实现自我的人,一定是愿意付出,舍得给予,并且被他人需要的人,这就涉及到人生的终极意义和最高价值。就像爱结果子的苹果树,它乐意苹果被别人摘走,愿意付出,因为“施比受更有福”,而它也在奉献中得到,在给予中获得,汲取到了更多能量,实现了最大的存在价值与使命。“计较者,资源越来越少,生命越来越枯竭;豪爽者,路越走越开阔,最终走向全面的蓬勃”。
从内心来说,我希望自己成为多结果子的苹果树,但现实的情景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因为在生活中,我更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我习惯仰望他人的优势,却忽视了自己的长处,而且,我喜欢获得更甚于喜欢给予,我缺少觉察的心,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带跑:从众心理、认知局限、父母和学校的教育、普世的生存价值观、利益驱动等,都可能成为遮挡我成为自己的“迷雾”,让我无法做到心智意义上的独立与清醒,同时,我也缺少对生活现象反思与质疑的勇气……
“我们所能选择的,不是过幸福的生活,而是过觉察的生活”。籍由这个小故事引发的几点粗浅的思考进行自我省察,并与大家共勉,希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式去蓬勃,因为“生命的使命是成长,成长的目标是蓬勃”。
(集团人事行政部 陈沫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