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美乐之窗 >>2022年第217期 >>第3版 美乐视点03 >>让孩子长出“自我” ——《直面者说》读书分享
美乐之窗 2022年第217期 第3版 美乐视点03
让孩子长出“自我” ——《直面者说》读书分享
     最近,看了王学富老师的《直面者说》,一直想写点什么,但却囿于自己才疏学浅,读书过程中虽然有很多感悟,但却因为不能将书中所传达的,各种文化因素对人成长的影响领悟透彻而怯于提笔。本书是他在二十年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由智慧和情感生发出的花朵,共有1376朵(句),虽是只言片语,但却富含人生哲理,每一句都带给我思想的启迪。

   细细咀嚼,它像一桌清简但却滋养的大餐,又像一树芬芳盛开的繁花,我无法一一品其真味,也不能传神描绘出它纷繁丰茂的美,作为母亲,我且从养育的角度,撷取书中关于教育的观点,与大家共勉:

.爱孩子不是代替孩子成长

  养孩子的家庭都知道,大多数孩子两周岁后就会自己吃饭了,通过吃饭,发展出手眼协调等各方面的独立生活能力,但我有一位朋友,在一家私立幼儿园当生活老师,她负责的是大班,那些孩子小的5岁,大的6岁多了,她有一项很多家长不知道的工作,每天给那些吃饭不认真的孩子喂饭。她说,这是幼儿园要求的,担心孩子没吃饱,家长不满意。其实,有一些家长也是这样的想法,不接受孩子吃饭时弄得一片狼藉,或是担心饿着了,总会追着喂饭,以为这是爱孩子。

关于这一点,书中说:“父母一直给孩子喂饭,强迫孩子吃饭,破坏的是孩子求生存的动机。当求生存动机被削弱了,什么问题随后都来了。”独立吃饭的过程,是孩子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发展的趋势,也是不断尝试和锻炼的结果。父母长辈如果以“爱”之名,包办本应孩子自己承担的事,容易造成孩子依赖。轻则缺乏独立意识和责任心,重则发展出某些心理症状——因为“只要一依赖,就长不大了;不断找依赖,就一直长不大”,如果“关系中没有分开,自我就不会长大。”也不会懂得换位思考,关心他人,因为“被宠坏的孩子难以摆脱自我中心,他的感受不能从自身延伸到他人。”

因此,父母只有学会放手,才会让孩子在实践中摸索出经验,锻炼出能力,促进心智成长,从而发展出健全的“自我”,成为自立于世的人。

 

.爱孩子是让孩子长出“自我”

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发现,发现孩子的长处,经常让他展示长处,你认为他行,他就会朝着行的方向努力,你认为他不行,他就会越来越不行。就像前段时间集团工会组织观看的电影《垫底辣妹》,私立中学的班主任老师认为沙耶加是“垃圾”,她就“破罐子破摔”;坪田老师相信她很优秀,能考上庆应大学,后来通过努力,她真的实现了。

生活中有一个现象,一些从父母不是很能干的家庭走出来的孩子,长大后却很能干。比如,我有一位朋友,她的母亲长年卧病在床,很少为她做饭,更别说照顾她了,有时反而需要她照顾。我这位朋友长大后,不论在家务上还是工作上都是一把好手,而且时间管理意识也很强,这应该与她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因为无法依赖,所以必须强大自我,必须独立地靠自己在生活中获取经验,获得成长。

关于这一点,书中也指出“做父母的只需要有一种意识,自己滞后一点,让孩子走前面;自己被动一点,让孩子变主动;自己放慢一点,让孩子显出敏捷;自己糊涂一点,让孩子更加明白;自己退守一点,让孩子学会带领。”“养育孩子的奥秘在于:经常走在孩子的后面,偶尔走在孩子的旁边,尽量不走在前面。”而那些经常“走在孩子前面”的父母,养育出“啃老族”就很正常了。

从父母辈到我们这代,再到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都对“听话”二字耳熟能详,“乖”和“听话”成了父母长辈对我们的期望,殊不知,这个期望对小孩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在它们背后,隐藏着压抑与剥夺,以及一种成人的控制。这是成年人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用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孩子,“你如果不……我就不喜欢你了,你如果不……我就不给你……”动不动讲条件威胁孩子,必然压抑孩子的自我意识,让孩子的天性遭到抑制,长此以往,孩子很可能“废掉”。关于这一点,作者提出:“不是用威胁去强求孩子听话,而是用爱去开启孩子天性中合作的意愿”“父母不要太早为孩子太好和太高感到骄傲——他的好可能是假装,是舞台上的表演,只是为了得到喝彩;他的高可能是被某种非自然的强风吹到高处,成了被条件化价值绑架的人,落不下来了……父母的骄傲变成了痛悔,父母的笑靥变成了泪水。”

作者提出,尊重孩子成长规律,不拨苗助长,但在这个普遍内卷的社会,很多家长都很焦虑,比拼谁报的兴趣班多,谁家孩子学的知识多。作者不仅不倡导,而且提出,孩子的童年就应该充分地玩,在玩中获得经验,“因为从小一直没有玩游戏,长大了就找到一种游戏拼命玩……“因为小时候玩少了,所以长大后生病了。”(这里的病指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抑郁症等)。

一个人幼年时期内心的伤害或匮乏,会成为他一辈子的梦魇,如果不能觉察,他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和弥补,形成异常行为或不良心理状态,我是想到了《射雕英难传》中的老顽童周伯通,还有现实中对某些行为上瘾的成年人。他们在小时候某些天性被压抑了,后来终其一生都需要在生活中去寻找补偿。

       

.让孩子成为“光影交错”的人

有人曾感慨:“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确实,我们都想要完美的生活,但过度苛求完美,往往会不堪重负,且不开心。最好的人生,莫过于真实,而非理想中的完美。

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散发亮光,阴影也同样重要,因为,必要的低调与消沉,是为了更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孩子性格不同,天性不一,作为养育者,作者建议不要攀比和打击,要以接纳、包容的心态对待孩子,引导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建立自信。孩子犯错不要打骂,“欣赏孩子身上好的地方,及时支持他;指正孩子做错的地方,但不贬低他;像播种一样有耐心,不期待你做的一切立即产生效果,做到这三样,即是好父母。”

在很多父母的心里,或隐或显,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我也不例外,有时在说孩子某件事没做好时,随口就会说出:“你看朵朵(孩子的朋友)怎么做的……”直到有一天,她哭着说,“你就喜欢朵朵,不喜欢我,我什么都做不好。”我这才发现,原来我的做法让她感觉很受伤。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只有被父母真正接纳(不论优点还是缺点)的孩子,才能从骨子里长出自信,活出自我。

当然,这本书还有很多关于养育的独到见解,限于篇幅,先撷取一二。养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个需要养育者不断觉察与成长的过程,而且很多道理触类旁通,放到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养育的智慧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我唯一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有觉察力,从而去影响孩子,影响他人。书中说“虽然条件十分有限,但内心有一盏灯,便走到了光亮的地方;虽然外部闪闪发光,但内心一片黑暗,但陷入了黑暗的境地”。让我们的内心都有一盏自我觉察的灯,在点亮自己的同时,也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道光,引领他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集团行政部 陈沫名/文)
Copyright 2010 © 四川美乐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巴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