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美乐之窗 >>2021年第213期 >>第3版 美乐视点03版 >>我们为什么生气?
美乐之窗 2021年第213期 第3版 美乐视点03版
我们为什么生气?
       前段时间,在小区遛娃,刚下过雨,地面有积水,一个孩子好奇地将脚踩进水里……

“朵娃,不要踩水,鞋子打湿了要遭打!” 不远处传来孩子妈妈的一声怒吼。

可这时孩子已经踩进水里了,说是迟,那是快,一个年轻女子冲了过去,火冒三丈地拎起孩子,冲着孩子就是啪啪两巴掌,那阵势,让人怀疑孩子不是亲生的。立时上演了一场孩子哭、母亲骂的焦灼戏码。

坦诚地说,同作为母亲,我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冷静想想,熊孩子确实惹人生气,但真的就只是孩子的问题吗?成人的行为就很妥当吗?我们为什么生气?在每个生气事件面前,是不是蕴含着成长的机会?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具有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需求。当我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被剥夺时,愤怒就会随之而来,人就会生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生气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在于,它提示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遭到了剥夺。

回到这个事件,孩子踩水,妈妈生气。从表面看,是因为妈妈认为踩水会把衣服和鞋子弄脏,会着凉会生病,还会给自己带来洗衣服、照顾孩子的麻烦,因此妈妈认为踩水不好。孩子没有满足妈妈的主观愿望,因此妈妈生气。但是,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孩子踩水,是她探索和认识事物的成长需要,也应该得到妈妈的理解啊。

当然,这只是妈妈生气的表面原因。更深一层看,真的是这样吗?毋庸置疑,很多父母内心是爱孩子的,包括我自己,但是为什么很容易就被点燃?是什么触动了我们心里的“愤怒”开关?是我们控制欲太强,还是孩子确实不对?但即使是孩子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父母就能做到不发火,保持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呢?

对这个问题,我思索了很长时间,一直没有答案。直到有一天,我在海灵格《爱的序位》中看到这样一段话:他说,“当我察觉到,我没有获得我可以或者应该获得的东西;或者是我没有要求、请求我可以或应该要求、请求的事情,我会感到愤怒。我们会对别人生气,用愤怒来取代行动,而愤怒也就成为没有行动的结果。以愤怒来取代爱,也是类似的运作方式,我会对所爱的人愤怒,用愤怒来取代表达我的爱。”

是的,我们的愤怒确实出于对孩子的爱。接下来,海灵格进一步阐明,他说:“这种愤怒的感觉,是在幼儿时期,对父亲或是对母亲的爱,被中断的一种痛苦经历。在日后相似的情况下,人就会再次体验到早年经历,这种经历会削弱他的力量。”

原来,每个容易被“点燃”的灵魂深处,都隐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仔细回想,确实是这样的,童年的经历带给我们一生的影响,我们潜移默化地重复着父母甚至祖辈的认知和行为,每个人都像是一台事被先写好了程序的电脑,又像是高速运转的洗衣机里的衣服,如果不自我觉察,不能有意识地“看见”自己,光就照不进来,一生都只能重复无意识模式,一直被“洗衣机”带动着高速运转,不仅自己得不到成长,孩子也会成为另一个受伤的“我”。

感谢海灵格,他让我看到了内心那个一直不愿长大的孩子,让我看到了愤怒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让我看到了我重复的就是我妈妈对我的方式,让我看到了她和我爱的“匮乏”,并试着去理解,去疗愈,虽然这个过程很难,但我相信,因为这份觉察,我已经走在了改变的路上。

当然,在海灵格看来,愤怒还分好几种,上面列举的这种是带有破坏性的。其中,还有一种愤怒,是有人攻击我或是对我做出不公平的事,这种愤怒驱使我做出有力的反抗,这是正面的愤怒,它帮助我们行动,使我们强壮,这种愤怒是恰当的。

还有一些愤怒是不恰当的,比如,当我冤枉了某人,但我又不想承认我的行为,我便会对那个人生气。这就是在用愤怒抗拒自己行为的后果,而让另外一个人来承担我的罪恶感,这种愤怒会让人变得虚弱。

还有一个有趣的“愤怒”,当有人给予我们太多,而我们无法报答时,也会让我们难以容忍,出现愤怒情绪,并抗拒他人的施予。

海灵格认为,有些人的愤怒是从别人那儿,或是为了别人而承受来的。例如在一个团体中,有个成员压抑自己的愤怒,久而久之,团体中另一个成员(通常是最软弱的那一个)他会毫无理由地生气。在家庭中最弱小的是孩子,如果母亲压抑对父亲的愤怒,其中一个孩子便会从母亲那里承接愤怒,而对父亲生气。而且,在团队或家庭中,最弱小的成员不但经常会承接到愤怒,也会成为愤怒的目标。例如下属对上司生气,但却将愤怒发泄到较软弱的同事身上;男人对女人生气,却将愤怒发泄在孩子身上。看来,人们常说的“人善被人欺”还真有心理学原因。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海灵格说“有人攻击我或对我做不公平的事,这种愤怒是正面的。”但是如果遇到的是“垃圾人”,请收起你的愤怒,不要一较高下,因为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我们可以通过更理性的渠道(比如请执法部门出面)处理。

一个人,当自我处于无法觉察的状态时,往往就无法拨开眼前的迷雾,看到真相。忘记了是谁说过,只有自我觉察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张德芬也说,“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是的,愤怒时,我们更需要保持一份觉知,向内求。对于一个善于自我觉察的人来说,看见就是疗愈的开始。降低对他人的期望值,学会强大自我的内心。要知道,别人没有义务和责任一定要满足你。面对一切事情,我们必须学会自己百分之百地承担责任。

    情绪ABC理论也告诉我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有的信念和认知才是决定我们感受的重要因素,因此,是我们的认知导致了我们生气这个结果,改变认知,就能改变结果。一件事情发生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正向的认知来避免消极的后果,将生活给予的磨炼,通过自我觉察,自我疗愈,变成一次心智成长的契机。    
(集团行政部 陈沫名/文)
Copyright 2010 © 四川美乐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巴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