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美乐之窗 >>2017年第165期 >>第2版 美乐视点A2版 >>七天之后
美乐之窗 2017年第165期 第2版 美乐视点A2版
七天之后
   初读《第七天》是在去年十月,这本小说不厚,我花了一天时间把它读完。在这本书里,随时可见的都是现实,可能是昨天出现的新闻,可能是前天的旧闻,或是几年前的事件,离我们如此之近。作者余华有意为之,把诸多现实糅杂在这短短的十万字之间。

  用了一个死人走向死亡的荒诞故事,向我们叙述了一系列的现实事件。从开始因为市长的出殡而瘫痪的交通和特大车祸事故,再到后来的市长焚烧仪式,接下来是用谭佳鑫一家开饭店却因官员吃饭不给钱而举步维艰;再到后来的强拆致使一对夫妻死亡,孩子成为孤儿;民众聚集抗议却不了了之;卖肾买苹果;面对女孩死亡,网友的冷漠与调侃……我以为冷漠无情是这本书的基调,可这不是全部。余华用男主人公的父亲全心全意照顾他,终身未婚,用他父亲极端的善良和社会的恶形成强烈的冲击。

  《第七天》借助一个魔幻故事外壳,将一段衍生于当代的残酷写真展现出来。用文艺作品触及读者的心头之痛似乎并没有难度,难的是触及之后还要留有余响和余震则变得凤毛麟角。《第七天》中的“我”在餐馆吃饭意外死亡,揭示了一种唐突的、贸然的命运降临,它不寄托于非凡或者离奇的生活,而是对命运的一种无可奈何。

  余华自己曾说,他“写下中国的疼痛之时,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因为中国的疼痛,也是我个人的疼痛”。然而这本书只是单纯的写下了中国的疼痛,没有说明原因,甚至不曾提及如何去改变,只是给了我们活生生的现实。

  《新京报》也曾撰文对余华的《第七天》做出评论,可以说是严厉的批评。《第七天》里对近两三年内社会新闻的大面积移植,几乎等同于微博大V顺手为之的转播和改编。从文学观感而言,人们很难相信这是七年磨一剑的长篇小说,它更像三两个礼拜码出来的网络快餐。对于外界的指责,余华也辩解说这是自己最优秀的作品,是最能代表自己风格的作品。

  卡尔维诺说:“在理应成为我的原材料的生活事实与我希望在写作中体现的轻盈笔触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我必须付出日益巨大的努力去跨越它。”文学作品需要取材于现实,但是文学作品不等于现实,更不是对现实的照搬,这就需要作家的智慧。余华在《第七天》中,大量运用新闻素材,利用一个人走向死亡的所见,来表现社会现实。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反映,然而大量的现实让人就像是在浏览一个新闻节目,而且是对几年的奇葩新闻的综合。

  虽然这部余华的作品显得有些草率,但的确是对现实的写照,极端的善恶在这部作品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启发我们去思考为什么善恶如此分明,这是余华这本书里面运用的最夸张的手法,这也是现实和文学的差距。

  《第七天》不是能够随便断定其好坏的,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尽相同。我想余华的心里是住着一个正义的使者,尽管在现实的压抑下,不能完全自我释放。当他被现实所惊动时,不愿意就这样隐忍,用作家的武器,用文章控诉现实。但是文章的效力实在太小,除了给人安慰,什么都没有。但这至少可以给余华自己带来慰藉,这些黑暗我不仅看到过,我还记录过,还想给世人慰藉。

  文学作品从来就不单纯,不仅是一方的赞成或者反对,能引起争议的才是好作品。就我而言,文学作品是一定要打动人心的现实,文学是要有记录的功能。

 

(化妆品策划部 曾乔乔/文)

Copyright 2010 © 四川美乐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巴可网络